將藝術視為鏡子,是一個典型的歐洲觀念,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。然而,這個觀念背后蘊含的深刻意義,卻被哲學家從一開始就遮蔽了。柏拉圖從將藝術視為鏡子的觀念中,看到了藝術是現實的影子,從而形成了主導西方藝術理論的模仿說或者再現說。藝術與現實,看上去一樣而實際上不同,因為藝術只是制造現實的假象,目的是欺騙小孩和愚人,因此柏拉圖號召將藝術家從他的理想國中驅逐出去。這當然是柏拉圖的一廂情愿,沒有多少人拿它當真。文藝復興時期將藝術視為鏡子,突出的是藝術對現實的認識功能:藝術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。這種看法,一直影響到今天。然而,它從一開始就錯了。其實,只要任何一個用過鏡子的人稍微反省一下自己使用鏡子的經驗,就能立即明白它的錯誤所在。
當我們將藝術視為鏡子的時候,強調的就是藝術對現實的忠實反映。如果我們將鏡子轉向自己,那么鏡像也就是自己的忠實反映了。柏拉圖已經發現,鏡中的映像跟現實是兩類截然不同的東西。兩千年后,拉康發現鏡中的自己,其實并不是真實的自己,而是自己的影像。嬰兒最初在鏡中辨認出自己的時候,實際上是將自己等同于一個他者。從這一刻起,人就是根據他者來不斷地建構自我。當我們認識到像鏡子一樣的藝術,其作用并不是認識世界,而是認識自我的時候,內心的狂喜何等地難以自制!但是,當我們認識到鏡中的自我并不是真實的自我之后,先前的狂喜就會煙消云散。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?如果認識自己就像“對鏡貼花黃”那么簡單,它就不會成為一個哲學難題。
到這里,我們面臨了一個困境:將鏡面朝外,自然無法認識自己;將鏡面朝內,雖然能看見自己的映像,卻又無法得到真實的自己。沒有比這再讓人苦惱的了。讓我們來檢查一下,問題究竟出在哪里?緣何認識自己是如此艱難?盡管我們將鏡面轉向了自己,但并沒有改變認識自己的方式。也就是說,我們仍然像認識世界一樣去認識自己,仍然將自己當作一個對象,當作一個他者。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。我們通過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,這個影子并不是自己,而是一個他者。
- 上一篇:做酒代理的注意事項有哪些
- 下一篇:沒有啦!
發表評論共有0訪客發表了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