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絲三19:多瑙河之波
作者:admin 發布日期:2017/10/14 19:34:21 閱讀次數:0
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絲三19:多瑙河之波
(文/肖云儒)車過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邊境,我所牽掛的多瑙河第N次出現在眼前。這次它的身影不僅美妙而且莊嚴,它是兩個古老國家的界河,海關就設在河邊。羅、保兩國與眾不同,兩國共設一個口岸,出境、入境一次辦完。這當然顯示了羅、保兩國非同尋常的友好,其實不也顯示了多瑙河融匯國之誼和族之情的母親情懷嗎?“同居一條河,不是兩家人”啊。
逆光下,大河波光凌凌,搖曳著一江碎銀。風從河面吹過,多瑙河的波光便在我腦際奏響了優美而高貴的圓舞曲《多瑙河之波》:
當太陽升起在水面上
白云飛,浪花跳
金光閃,風兒唱
看多瑙河滾滾翻波浪
給兩岸安排了好風光。
這里要特別說明一句,《多瑙河之波》并不是前面寫到過的奧地利作曲家小施特勞斯的那首《藍色的多瑙河》,雖同是詠歌這條母親河,卻完全是另一個國家另一位作曲家的另一首圓舞曲。
熟悉的圓舞曲在心中響起,早已遠去的青少年時代的那些日子就翩然而至。上高中時,幾個癡迷于音樂的同學,星期天不回家,約在校園的某個角落唱歌。校園正在新建,“心騖八荒,安擇所居”?常常是隨意找個碎磚堆,鋪上舊報紙,面對圍墻,便忘乎所以地開唱。那里是在唱著歌詞的內容啊,只是借隨便什么歌詞,放飛我們青春的夢,渲泄我們少年維特之煩惱。誰也沒有到過多瑙河,但那旋律和節奏會把我們經歷過的短短一程生命拽進生命之河,心中于是出現了贛江的蜿蜒波光,鄱陽湖的點點白帆,滕王閣爍金般的余輝,藍天下金色的油菜花海。還有想去闖蕩未知世界的夢,以及某位女生無意的流盼,某位男生有意的暗示??等等,那是我們這些孩子還不甚明白就里的愛之夢。
車過多瑙河,也讓我想起了與這首歌有關的另一件事,已經半個多世紀,淡忘了的事。上世紀中期,1960年代初,我在一家報紙當文藝副刊編輯。有次接到一份讀者來信,詢問日本電影《啊!野麥嶺》的音樂出處。這位讀者說,《啊!野麥嶺》影片開始時的宮廷舞會,所用的圓舞曲有濃郁的歐洲風味,他記得應該是《多瑙河之波》。但有人堅持說這是從日本原版歌曲《朦朧月中春之夜》改編來的,是這樣嗎?
這首歌我太熟悉了,整個高中階段都是我喜愛的歌,它溶進了我對即將展開的人生無限的向往。它絕對是歐洲羅馬尼亞的名曲呀,怎么會成了日本歌曲呢?為了確鑿無誤,我請陜西樂團一位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的行家,專門寫了一篇短文,在文藝副刊上公開回答了這位讀者的疑問。
真實情況是,19世紀末,長期在布加勒斯特軍樂隊中任職的羅馬尼亞作曲家揚·伊萬諾維奇創作了《多瑙河之波》。他創作過不少器樂作品,只有《多瑙河之波》產生了影響并且流傳下來。作品原是供軍樂隊吹奏的圓舞曲,用的是維也納圓舞曲的形式。以小調色彩為主,優美、舒展而略帶淡淡的哀愁。序曲在多變的速度和節拍中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活力。第一主題徐緩委婉,如同緩緩回旋流淌的河水。第二主題每個樂句都先緊后松,反復出現八分休止符,充滿了跳躍感,猶如翻滾喧嘩的河水滔滔東去。
《多瑙河之波》演出后由于廣受歡迎,作曲家又把它改編成鋼琴曲。后來,這部作品還在巴黎國際音樂比賽中獲了獎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伊萬諾維奇和他的作品卻慢慢銷聲匿跡了。
為什么?因為不到10年,1902年,日本人便將這部作品另行填了詞,剽竊了它的旋律,堂而皇之地改名為《朦朧月中春之夜》,作為日本歌曲向社會推廣。在我們看過的一些日本早期電影里,經常會出現它的的旋律,致使許多人誤以為日本是它的原產地。
羅馬尼亞自古受到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,上世紀中期,尾隨德、意、日集團,成為協約國中的小兄弟。弱國非但無外交,文化上也往往沒有多少發言權,《多瑙河之波》就這樣被日本人明目張膽地侵吞,無人敢于聲張。在中外音樂史上,這是罕有的欺人太盛的剽竊例證。





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之后,1940年代末期,羅馬尼亞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,才拍攝了一部影片《喬松的故事》,也就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著名的《多瑙河之波》,并將這首圓舞曲作為影片主題曲,向世人揭示了這首曲子的真實身份,明確了版權歸屬。至此,一部本應屬于羅馬尼亞民族的優秀音樂,在被日本人剽竊40多年后,得以物歸原主。但還有一些人不明原委,受到日本電影以訛傳訛的影響,誤以為這是日本歌曲。
這個音樂侵權事件告訴我們,弱小民族或弱小國家,不但政治上經濟上沒有主權,文化上也很難逃脫被人閹割的命運。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、文學藝術、習俗風情,被侵占被宰割被消融,何談文化獨立?沒有獨立的民族主體文化,又何談民族獨立?可見,捍衛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歸屬感,不僅涉及一族一國的文化安全,更與國家的獨立富強、民族的興盛發達有著深刻的關聯。
???
兩岸的山巒郁郁蒼蒼
兩岸的田野肥沃寬廣
河面上船兒如行云來往
真叫人心馳神往
有多少美麗傳說在講
有多少動人歌謠在唱
你哺育我們親愛家鄉
你灌溉大小村莊
啦啦啦,啦啦啦??
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,卻似乎多少有了新的含義,它共鳴過我多夢的青春和家園憶戀,也揉進了民族文化自強自立的情懷。
寫完此稿,是在羅馬尼亞北部古城錫比烏,這里是羅國日耳曼人聚住之地,50萬人口。街上所見風情稍異,男士女士金發、白晰者甚多,透出一點高貴、雅典氣質,不脫西歐日耳曼人之風。此城又稱“千眼之城”,蓋因居民屋頂喜開兩三扇秀若眉眼的小窗,凝視著土地和城市,凝視著初來乍到的你。
那秀眼的連綴,不也是波浪、多瑙河的波浪嗎?未聞古詩有云:“眉似遠山黛,眼如秋波橫”,好一座含情脈脈的小城!(2017年10月14日于布加勒斯至錫比烏途中)
當太陽升起在水面上
白云飛,浪花跳
金光閃,風兒唱
看多瑙河滾滾翻波浪
給兩岸安排了好風光。
這里要特別說明一句,《多瑙河之波》并不是前面寫到過的奧地利作曲家小施特勞斯的那首《藍色的多瑙河》,雖同是詠歌這條母親河,卻完全是另一個國家另一位作曲家的另一首圓舞曲。
真實情況是,19世紀末,長期在布加勒斯特軍樂隊中任職的羅馬尼亞作曲家揚·伊萬諾維奇創作了《多瑙河之波》。他創作過不少器樂作品,只有《多瑙河之波》產生了影響并且流傳下來。作品原是供軍樂隊吹奏的圓舞曲,用的是維也納圓舞曲的形式。以小調色彩為主,優美、舒展而略帶淡淡的哀愁。序曲在多變的速度和節拍中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活力。第一主題徐緩委婉,如同緩緩回旋流淌的河水。第二主題每個樂句都先緊后松,反復出現八分休止符,充滿了跳躍感,猶如翻滾喧嘩的河水滔滔東去。
為什么?因為不到10年,1902年,日本人便將這部作品另行填了詞,剽竊了它的旋律,堂而皇之地改名為《朦朧月中春之夜》,作為日本歌曲向社會推廣。在我們看過的一些日本早期電影里,經常會出現它的的旋律,致使許多人誤以為日本是它的原產地。
羅馬尼亞自古受到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,上世紀中期,尾隨德、意、日集團,成為協約國中的小兄弟。弱國非但無外交,文化上也往往沒有多少發言權,《多瑙河之波》就這樣被日本人明目張膽地侵吞,無人敢于聲張。在中外音樂史上,這是罕有的欺人太盛的剽竊例證。
這個音樂侵權事件告訴我們,弱小民族或弱小國家,不但政治上經濟上沒有主權,文化上也很難逃脫被人閹割的命運。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、文學藝術、習俗風情,被侵占被宰割被消融,何談文化獨立?沒有獨立的民族主體文化,又何談民族獨立?可見,捍衛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歸屬感,不僅涉及一族一國的文化安全,更與國家的獨立富強、民族的興盛發達有著深刻的關聯。
???
兩岸的山巒郁郁蒼蒼
兩岸的田野肥沃寬廣
河面上船兒如行云來往
真叫人心馳神往
有多少美麗傳說在講
有多少動人歌謠在唱
你哺育我們親愛家鄉
你灌溉大小村莊
啦啦啦,啦啦啦??
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,卻似乎多少有了新的含義,它共鳴過我多夢的青春和家園憶戀,也揉進了民族文化自強自立的情懷。
寫完此稿,是在羅馬尼亞北部古城錫比烏,這里是羅國日耳曼人聚住之地,50萬人口。街上所見風情稍異,男士女士金發、白晰者甚多,透出一點高貴、雅典氣質,不脫西歐日耳曼人之風。此城又稱“千眼之城”,蓋因居民屋頂喜開兩三扇秀若眉眼的小窗,凝視著土地和城市,凝視著初來乍到的你。
那秀眼的連綴,不也是波浪、多瑙河的波浪嗎?未聞古詩有云:“眉似遠山黛,眼如秋波橫”,好一座含情脈脈的小城!(2017年10月14日于布加勒斯至錫比烏途中)
- 上一篇:肖云儒:多瑙河之波
- 下一篇:“大師風范——于右任書法展”在西安龍藝堂美術館舉辦
發表評論共有0訪客發表了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